白癜风医院南宁哪家好 https://m.39.net/disease/a_9405944.html 今天,名“西湖六期”博士研究生开学啦。 和西湖大学第一届博士研究生相比,今年的新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开学典礼上,校长施一公对他们又有着哪些寄语和建议呢? 从20岁到43岁,这届新生很有故事 和年的“西湖一期”相比,今年的“西湖六期”同样是第一批入住西湖大学新校区的博士新生,同样有可能见证并亲历一个个崭新的实验室一点点建设完善,同样将跟随导师在这里展开一场面向未知的探索。 不同的是,“西湖六期”的总人数,已是当初“西湖一期”的18.5倍;西湖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数量,已是当初的17.6倍——他们有更多的同伴,也有更多的选择。 在“西湖六期”的名单中,刷新“年龄”纪录的两位,都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进入工学院从事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 一位,出生于年1月,是最年轻的新生;另一位,出生于年12月,是一位“有故事的”新生。 这位43岁的“高龄”新生,叫鲍光胜,硕士毕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之前曾在微软中国工程院和阿里巴巴达摩院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谈起为何离开职场再次进入校园,鲍光胜坦言:“在工作期间陆陆续续产生了不少问题,我希望能给自己一个完整的时间段进行系统的答疑。” 之所以选择西湖大学,鲍光胜说是被施一公校长的演讲所打动。“第一次见到施老师,他说要办一个小而精的研究型学校,这样的办学理念吸引了我,让我不断地想去了解这所与众不同的学校。” 在工学院张岳老师实验室做过三年科研助理后,今天,鲍光胜将以一个全新的身份在实验室里开启科研之旅。“对未来的科研我有很多期待,人工智能当前是一个热门产业,我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旁观者,希望自己能参与其中,未来助力更多科研成果产业化。” 用手中的“飞鸟”,向未来提问 如何成为一名博士生?西湖大学曾在为博士生开设的一门创新课上,把“学会提问”列为第一讲。 今天,在级博士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前来参加开学典礼的博士新生手里,都拿着一张橙色的飞鸟形纸片,上面写着的正是他们对未来的提问。 早在两周前,手握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新生们,就收到了一份特别的邀请,请他们在正式入学前能花点时间好好思考:向未来提问,你会问什么?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始终以拓展人类认知边界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全球性问题贡献西湖方案。 在开学典礼设置这样的环节,也是为了让博士新生们感受这份“拓展认识边界”的责任。 他们手里的这张小纸片,打开是飞鸟的姿态,收起是西湖大学LOGO上那一抹橙色的弧线——寓意连结不同学科,连结已知与未知,连结当下与未来。 而他们写在纸片上的问题,是他们对创新的理解,是他们科研的远方,也是他们对宇宙星空的好奇与仰望。 我们在签到墙上看到,有人好奇声音的尽头是什么,有人好奇在量子的尺度上能量有没有可能不守恒,有人好奇生命与非生命之间是否存在清晰的界限…… 对西湖新生,施一公提出四点建议 开学典礼上,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以《唯创新者进》为题致辞。他认为,大学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决定世界和人类未来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你们来到西湖大学的第一天,我希望你们就为自己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那就是做追求卓越的创新者、做引领未来的创造者。请记住,在本科阶段,你们主要是学习知识、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而作为博士生,你们将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如何成为一名博士生,这是施老师的回答。 而更具体的,如何学会创新,如何学会与未知相遇,向未来提问,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为人类社会服务?施一公给同学们四点建议。 首先,要勇敢地走出安全舒适区。舒适、安全、可预测……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我们很多人都习惯接受这张网无处不在的保护。但是,要做一流的科研,你们要有勇气撕破这张安全网。创新与风险永远是相伴相生的,科学探索本身就是一场冒险,伟大的科学家往往也是探险家。你们需要有野心、有胆量,不回避挑战和被挑战,敢于承担失败的风险,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为天下先!唯此,才能拨开层层迷雾,抵达前人未至之境。 其次,要不惧特立独行。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超前的思想、革命性的发现难免与根深蒂固的认知冲突,在很长时间内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的情况司空见惯。作为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志在究天人之际,揭示对人类和自然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规律,创造影响世界未来的核心技术。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希望你们有做少数派的心理准备,定乎内外之分,徜徉于科研的逍遥之境。 第三,要善于合作。做科学的少数派,并不意味着单枪匹马踽踽独行。事实上,当你进入到真正的科研世界,会不断品尝到与同好探讨、智力激荡带来的乐趣。当今的科学突破越来越多依赖于多学科的交叉合作,西湖大学云栖校区和云谷校区充分考虑了学科交叉的理念,特意为大家设计了多处和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等待大家去探索,希望你们能敏锐地捕捉住每一次头脑风暴带来的灵感。 最后,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那一瞬间带来的愉悦妙不可言,但在那些个为数不多的时刻到来之前,可能我们要经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这是科研的常态。科学演义里的传奇故事往往强调天才、强调灵感,却忽略了灵感背后的长期坚守和非凡的时间精力投入。西湖六期的同学们,你们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了吗? 和以往每一次开学典礼一样,施老师在致辞中再次强调西湖大学开放多元的校园文化。 “你们未来提出的很多问题、产生的很多想法,都将是与不同背景的师生互动的结果。”他说,希望你们能用平等的视角和开放的心态与世界对话,与具有不同国籍、种族、文化背景的同行进行思想的碰撞和有效的合作,对差异性保持最大的善意和尊重,并且善于从差异中学习。 关于“提问”,他们有话说 开学典礼上的两位博士生代表,同样在各自的发言中谈到“提问”这件事。 新生代表吴林峰,本科从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和数学双专业毕业后,加入西湖大学理学院“二维材料和量子输运”实验室。 为什么选择西湖大学?他在发言中分享了自己作为访问学生,在西湖的所见所闻:是PI们在学术报告中与报告人的激烈讨论,是学姐学长与导师们争得面红耳赤,是科研人员之间精彩的“吵架”故事。“提问的热情和问题的质量,让我深刻感受到他们对科学的真爱。” 代表在校博士生发言的,是生命科学学院级博士生王琰。 去年10月8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和平课题组与何丹阳课题组在Immunity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一条B淋巴细胞在脑膜中进行发育和阴性筛选的全新途径,修正了当前教科书中关于B淋巴细胞发育与筛选的理论知识。 而王琰,是这篇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四年的艰苦探索,让他深刻理解了推进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认知是科学家的重要使命。他在发言中鼓励所有新生登高望远,突破桎梏,敢于向自己的导师发问,“说不定会收获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