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内、太和门广场李少白摄 《故宫六百年》祝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故宫六百年》阎崇年著华文出版社 今年,紫禁城整整岁了。 年前的明永乐十八年(年)十一月初四,朱棣在北京皇宫奉天殿(今太和殿)举行盛典,宣告天下:北京宫殿“今已告成”。次年正月初一,他在奉天殿再次举行盛典,宣告北京皇宫正式启用,同时接受百官群臣、藩属使臣的新年拜贺。 新近,两本“同名同姓”的《故宫六百年》先后出版,它们的作者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位是在《百家讲坛》讲过“大故宫”的阎崇年,一位是以故宫美文扬名天下的祝勇。 两本名字、主题都一样的书,写出了怎样不同的味道?作为多年书写故宫的老作者,他们的新作又写出了什么新意? 阎崇年:结缘七十载进宫千余回 “我跟故宫结缘得有七十年了。”今年86岁的阎崇年带着我们熟悉的笑容,说去过故宫多次。 阎崇年中学时就读于北京第六中学,就在长安街边上的清代升平署旧址,与故宫一街之隔。当年,吃过晚饭,同学们常常一块儿沿故宫红墙外散步,甚至曾在天安门广场上体育课。 在把清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后,阎崇年的故宫之行就增添了学术情结和研究旨趣。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先是系统地捋清楚明清两朝实录、李朝实录,又读了大量的文献、档案,完成了对清史知识的“原始积累”。那些年,他对故宫更熟悉的就是院里的明清档案部,早晨起来带上一个窝头,中午管工作人员要点白开水对付一下,资料一查就是一天。 “改革开放以后,我陆续见证和参与了故宫学术研究的许多重要节点,比如中国紫禁城学会成立,《紫禁城》杂志创刊,《故宫学刊》复刊,故宫出版社成立,《故宫志》和《故宫辞典》编纂出版等,结交了一批故宫学的著名专家和青年俊彦。”年开始,阎崇年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着手读故宫、写故宫、讲故宫。 阎崇年不仅是考据派,还是行动派。坤宁宫煮肉的大锅,多大、多深?他拿皮尺量过。为什么雍正由乾清宫搬到养心殿了,从出家门到办公室的门距离多少?他也用尺子量过。乾隆最爱的“三希堂”究竟有多大?他还是用尺子寻找答案。 一位86岁的老者,已经完成过70万字的《大故宫》,还能写出什么新意吗? 《大故宫》是横向的,以空间为经线,以故宫建筑为场景,时空交叉,讲述故宫六百年的风云传奇;而《故宫六百年》则是纵向的,依时间之序,从故宫之源、迁都北京,讲到从宫到院、故宫新生,在建筑、藏品、人物三者的互动、演绎间,更着重于讲述人的故事,不止于六百年间这血色宫殿的24位主人,更从将相嫔妃到太监宫女,从文化精英到外域使臣,从宫廷建筑的设计者建造者,到藏品的制造者、欣赏者……正如他在书中写的:“而我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