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殷祖印子粑的传奇故事你知道吗? 最近在开仓放良吃了很多殷祖印子粑,另外也得知原来殷祖印子粑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就特别好奇。一般来说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都不简单,一定是有那么一段历史传奇故事,并且持续传承下来。那么殷祖印子粑又承载了什么历史传奇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同事家乡就在湖北大冶殷祖,听说在大冶果城里(殷祖、刘仁八一带),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八日至三月初三,村民们都要欢度一个奇特的民俗节日——“土主会”。村民们把供奉的土主菩萨抬下山,然后抬着土主菩萨游村祈福。每到一村,各家各户将做好的印子粑堆成耙山,迎接和供奉土主老爷,祈求五谷丰登、岁岁平安。 关于“土主会”的由来,当地流行两个版本。 一种传说是:唐代有个叫王明玉的仁医,为了给一小女孩治病,在悬崖上采药不幸摔死,村民们为了纪念他,用精制的印子粑来逐村受祭。 另一种传说是:后唐时期,江西的王文蔚自幼随母逃难至果城里,因屡建奇功,后被朝廷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北宋咸平初年,王与群寇激战时,身中数矢,卒于岩山。当地人将其安葬,雕其神像并用印子粑供奉,敬称为土主菩萨。 以上两种传说来看,后一种更有可能,土主会和土主菩萨关联更大。前者只是传说,后者有土主菩萨雕像为证。传说虽然不完全一致,但当地村民以印子粑为祭,崇尚一个关心民众疾苦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百姓英雄的传统习俗,沿袭千年而方兴未艾。另外也说明了一点印子粑在当地历史悠久,在这之前已经存在,而且备受百姓喜爱,所以当地百姓拿出了心目中最好的礼品,用来供奉心中最崇敬的英雄! 相传“土主会”已在果城里延续了多年,成为当地一种古老的习俗,于是年,“土主会”被纳入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没有“殷祖印子粑”的“土主会”简直就不能叫作“土主会”,多年以来他们相伴相随,与岁月共存,书写历史,承载文化。随着“土主会”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殷祖印子粑”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大众的视线。 年12月11日,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来到大冶市殷祖镇,对殷祖印子粑的制作工艺进行了全程专题拍摄,将殷祖印子粑的文化向全国观众推介。 据年东楚网报道:殷祖印子粑手工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说到殷祖印子粑的文化,必须得提到印子粑的粑印。那么什么是粑印呢?印子粑有很多的图案,制作印子粑这些图案有特制的模具,这个模具就是粑印。粑印上刻有各种精美图案:花、草、鸟、鱼、龙、凤、福、虎等等。印子粑的原料以粳米为主,兑进适量糯米,磨成粉之后,加水揉成米团,在粑印上模制成印子粑。蒸熟后的印子粑晶莹白皙,入口黏而不腻、香而柔软。 如今,殷祖人制作印子粑,已不再单纯是为了供奉“土主”菩萨,已经成为当地村民招待客人、馈赠亲朋好友的土特产。这一古老的制作工艺正在形成一种产业,印子粑不再是特定时节的食品,而成为日常餐桌的一道美食。 期待在乡村振兴时期,在开仓放良团队策划、媒体宣传、推广和运营下,殷祖印子粑又可以书写新的故事和传奇,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排头兵,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