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缘堂人体的湿气怎么产生的

时间:2016-11-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古人说的好:千寒易除,一湿难去。中医认为,有两种湿邪,一种是外湿,一种是内湿。湿气太重,人体的气血不能正常流通,很容易与各种邪气混合起来,是各种邪气的载体,导致身体引发其它疾病。一般被湿邪困住的患者,阳气都不会旺的,往往面色淡白,精力不济。中医有很多的去湿方法,根据湿邪所在的部位来去湿。

什么是人体的湿气?

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

在中医里面,这湿邪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本来是正常的天气变化,但是,如果太严重,比如连天都是湿气,根本见不到太阳,都影响我们的身体了,那么它就变成邪气了。

中医认为,湿属阴邪,虽然它会寒气结合,变成寒湿,也会和热邪结合,会变成湿热,但是总的来说,它还是阴性的邪气。在这个天,我们必须根据情况,随时分析到底是湿热还是寒湿,本来应该是湿热多,但是寒湿的也很多,都是空调吹的。如果是湿热,那么舌苔应该是黄腻的,舌质应该是红的,而寒湿则是舌苔白腻,最重要的是,舌质没有那么红,往往颜色也很淡,是淡白色的。这是区分的方法之一。

湿邪性质重浊而粘腻,它能阻滞气的流动,妨碍脾的运化。这在中医叫“湿邪困脾”,如果是外感湿邪,常见恶寒发热、虽然出汗但是热不退、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

湿邪是怎么来?

在中医里面,有两种湿邪,一种是外湿,一种是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过去多把湿邪归为长夏的主气,但是现在看,我们要灵活一些,气候这些年变化的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了,因为我们对大自然修改的太多了,把地下那么多的汽油都抽出来烧了,所以四季有些感觉乱了,所以,其他季节湿气重的也非常的多。

在江南下雨的时候,路上的人根本不打伞,这样也会让湿气进入体内,如果此时出汗,就更容易出问题了。还有的朋友反映,本来自己的父母在城里身体还好,后来搬到有乡下水库边居住,本来以为空气好,可是总是有病,其实这也是没有适应那里的湿气导致的。

另外一种湿气是内湿,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比如经常喝冰啤酒,冷饮等,导致脾阳受伤,这样湿气就重了;还有的时候是人缺乏运动,导致气血流通不够,那么阳气就升发不利,也会导致内湿很重,因为阳气是控制湿气的最重要手段。

哪些坏习惯最易招来湿气呢?

1、贪凉:冰激凌等生冷食物吃太多会导致体内寒气增加,给“湿邪”入侵创造机会。

2、睡眠差:很多人喜欢熬夜,从中医角度来说,睡眠不足就是脾虚的症状,表明体内湿气过重。

3、穿得少:“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

4、老坐着:久坐会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响湿气的排除。

5、喝大酒:啤酒烧烤是很多人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别忘了酒助“湿邪”,尽量少碰。

6、不通风:不注意房间的通风,潮气自然加重。

7、对着空调吹:从外面一身汗回来或者在运动后,对着空调使劲吹凉风,湿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损伤阳气。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就是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

8、不吹干头发就睡:夏天时人洗澡特别勤,有的人头发湿漉漉的就坐在空调屋里,甚至头发不吹干就睡觉,导致“湿邪”在不知不觉中入侵身体。

湿邪有哪些特点?

  湿邪的第一个特点是:湿性重浊。大家要理解两个字,一个是“重”,一个是“浊”,湿邪是气中重者,很容易困住我们的肌体,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黄帝内经》说“因于湿,首如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被湿气困住了,头总是觉得像裹个什么东西似的,有的患者说如同戴了一个大帽子;若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若湿流下焦,则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脓血,甚至妇人带下粘稠腥秽等。这个“浊”字则反映了湿邪流通不畅的特点,它使得我们的气血不能正常流通,很容易与各种邪气混合起来,是各种邪气的载体。

  湿邪的第二个特点是:湿性粘滞。这是湿邪的一个主要特点,这个东西比较粘腻,一旦被湿邪盯上,那就感觉怎么都不爽,对,九零后嘴中的“不爽”这个词非常生动地反映了湿邪的这个特点,就是不爽,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湿病症状多粘腻不爽,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迁延时日,缠绵难愈,如风湿病、湿温病。

湿邪的第三个特点为: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粘滞,留滞于脏腑经络,常常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状。大家不要看湿邪会和热结合,变成湿热,但是它还是阴邪,过去治疗湿热病的时候,用温热的药都是十分慎重的,所以叶天士说过“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意思是这个时候,让阳气生发,要慎用温补之药,可以用通小便的方法去湿,湿气去了,阳气自然就升发了,此时如果单纯温阳,很容易让热邪更盛。一般被湿邪困住的患者,阳气都不会旺的,往往面色淡白,精力不济。

怎样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

1、起床时看感觉:早晨起床时如果还觉得困倦、四肢沉重,尤其是小腿肚子发酸发沉,手脚冰冷,人也懒得动弹,那就说明你体内湿气重了。

2、穿衣时看皮肤:皮肤总爱起疹子,有时手脚患有小疱疹甚至脱皮,脸上、头发总爱出油,黏腻不舒服。

3、如厕时看大便:大便经常粘在马桶上,一箱水还冲不净,而且总有排不净的感觉,说明体内有湿气了。

4、洗漱时看舌苔:“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

5、刷牙看恶不恶心:有些人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不干不净的感觉,想吐痰也吐不出来,也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6、看平时爱不爱动: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缺乏运动,同时他们又常常会因为湿气重而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疾病。

7、吃饭时看胃口:没有原因的胃口不佳、胸腹闷,容易拉肚子。脾湿导致的腹泻不一定是因为病菌,而是脾胃失和造成的,使用抗生素往往并没有效果。

当然这些都是湿气比较严重时的表现,出现了这些症状,还是先要排除其他疾病,请医生进行诊断后再做处理。

中医怎么去湿?

其实,方法非常的多,中医会根据湿邪所在的部位来去湿,比如,如果湿邪伤到了脾胃,会用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等,同时,中医还有很多的去湿的方法,这往往是根据湿邪到底是结合了哪些其他邪气为患来决定的,比如有清热利湿的方法,有利水渗湿的方法,有温化水湿的方法,有祛风胜湿的方法等。这些方法,喜欢中医的朋友以后可以再深入的学习。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此时能够做的去湿的方法,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给大家提供几个。

1、适当饮水: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喝水,每天至少保证毫升,也就是3个矿泉水瓶的量。

2、饮食清淡:多吃清淡食物和蔬菜水果,少吃肥甘厚味及辛辣食物,特别是远离烧烤食物;少吃甜食;少饮酒;补充蛋白质和少量的瘦肉;多吃些有去除湿气作用的薏米、红薯、土豆、山药、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白扁豆、赤小豆。

3、多动排汗:要想去湿气,还要动起来。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的方法。体弱、有慢性病的人,要量力而行。

4、热水泡脚:夏季一般会天天洗澡,但是却很少有人泡脚。其实天气越热,湿邪越重,热水泡脚就显得更有必要。热水泡脚可以通过刺激足部众多经络,从而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

5、保持室内干燥:家里如果太潮湿,可以买来吸潮袋、吸潮盒甚至除湿机,也可打开空调的除湿功能,保持室内干燥。

6、慢性病人防湿热: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人,不要忘记监测各项疾病指标,坚持服药;同时注意不要长时间、长距离的旅游,以免身体在营养相对不足的状态下承受更大的消耗,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北京白癜风治疗去那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ziys.com/jbbj/865338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