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场分享,在新年阅读计划里添加一长串

时间:2024/8/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与一个没读过狄更斯的人相比,一个读过狄更斯的人更难因为任何一种思想学说而向自己的同类开枪。”

——布罗茨基

年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

约瑟夫·布罗茨基

俄罗斯犹太裔美国诗人、散文家

从创刊至今,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走到了第19个年头。在年的起点,我们为读者挑选了27本书作为年度推荐,它们中不少作品相当厚重。我们期待借助阅读,被遗忘在历史各个角落的经验和情绪能够加快苏醒,带我们记录并不平凡的年。

年,以出版厚重文学传记享誉业界的出版品牌“文学纪念碑”出版书目突破50本,鉴于每本都是大部头,“文学纪念碑”的出版速度不算快,但每一本都以其独到的选书视角和出版质量受到了读者的认可。

年1月,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第场活动,我们联合“文学纪念碑”,在“时间的眼睛——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举办之前和“文学纪念碑”出版突破50本书纪念之际,邀请做厚书的出版人,阅读厚书的书评人、书评编辑,共同带来一场年终特别对谈——“我们为何需要厚重之书?”

借用活动嘉宾之一、书评人李公明在对谈中所引用布罗茨基与赫拉巴尔的话,阅读“厚重之书”的价值或许在于:“与一个没读过狄更斯的人相比,一个读过狄更斯的人更难因为任何一种思想学说而向自己的同类开枪。”而读一本好书,也会让人走出书斋,走向广场,走进生活。

*文末附对谈活动推荐书单完整版与“时间的眼睛”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完整书单链接

分享嘉宾

李公明知名书评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罗东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

活动主持

魏东“文学纪念碑”丛书主编

///

01

“厚重之书”的判定标准

篇幅并非唯一标准,也非必要标准

对谈伊始,嘉宾就何为“厚重之书”展开了讨论。李公明认为用“厚重之书”而不是“大部头”“经典”这类的称谓来表述阅读非常有意义,因为“重量”在当下是缺失的:“这个时代很多东西已经失去了重量,我们的人生也失去了重量,仿佛这个地球也已经失去了它的重量。”

衡量“厚重”最直观的标准是篇幅,但在李公明的理解中,它不是唯一的标准,更不是必须的:“除了篇幅以外,还有书的内容、思想内涵、经典地位、面向现实和面向未来的开放性的意义等多个方面。”

要列举一本符合上述所有标准的书,李公明马上想到的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译者:李恒基等

版本:译林出版社年10月

《追忆似水年华》从篇幅和地位上来说堪称“厚重”,但更关键的是它的开放性。过去人们曾简单地把《追忆似水年华》看作是个人内心意识流式的追忆,认为它是私密的、个人化的,但李公明后来读到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都爱普鲁斯特:28位英美作家解读追寻逝去的时光》破除了这一刻板印象。书中很多作者不约而同地谈到,《追忆似水年华》有一个非常宏大的结构,不仅仅面向个人内心,同时也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社会。“比方《追忆似水年华》里面普鲁斯特观察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做派和内心世界。我记得本雅明谈过,普鲁斯特在对上层社会的描述里包含了社会批判性,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讲,我觉得它包含一点左翼倾向的批判性。”

《我们都爱普鲁斯特:28位英美作家解读追寻逝去的时光》

作者:[美]安德烈·艾西蒙

译者:河西

版本:上海三联书店年10月

索尔仁尼琴所著的《古拉格群岛》给予了李公明另一重有关“厚重之书”的阅读体验。全书三卷本万字,其厚重程度不仅是普通话语中的“厚重”。“有一个研究古拉格群岛的专家,提出了‘规模体量’这么一个概念,来表示这本书的重要性。”

所谓“规模体量”指的是《古拉格群岛》拥有丰厚的内涵,它囊括了苏联司法审判的历史,囊括了一系列社会改造体系诞生、扩张的历史,它在体量上呈现了从俄国到苏联这段历史中根本的断裂性。因此《古拉格群岛》的“厚重”不只因为它的篇幅,也不只因为它的复杂性,更因为它的内容所表达的价值意义,这一意义作用于历史,也作用于某一人群。

除了这样的书目,李公明也把某些讲解“厚重之书”的导读工具书列入“厚重”之列。如由罗伯特·哈钦斯、莫蒂默·艾德勒主编《西方名著入门》,麦吉尔主编《世界名著鉴赏大辞典》。李公明的儿子曾经和他讨论过“牛津通识读本”系列导读书。其中的《维特根斯坦》一册虽然薄,但它不是一本轻、快、浅的书,作者没有被篇幅限定,在书中展开论述谈到了维特根斯坦晚期哲学的创造性。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以“厚度”来判定一本书是否厚重。

李公明最近读完的一本“厚重之书”是“文学纪念碑”出版的《雪莱传:追求》,他评价《雪莱传:追求》是一本青春之书,作者29岁就写完了这样一本大部头传记,并写透了雪莱与政治的关系,这本书帮助李公明跳脱出既往接受史,打破对雪莱的固有认知,回到真正的雪莱。

《雪莱传:追求》

作者:[英]理查德·霍姆斯

译者:李凯平周佩珩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年9月

属于“文学纪念碑”丛书“浪漫星云”系列,同系列的有《约翰·济慈传》《沃尔特·惠特曼的美国》《拜伦传:生活与传奇》《威廉·华兹华斯传》等。

《雪莱在中国(-)》

作者:张静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8月

魏东补充道,近期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张静所著的《雪莱在中国》,探讨了雪莱在中国的接受史。

02

“厚重之书”的独特乐趣

沉浸其中,要“一”而还‘十’

郑诗亮认同李公明对“厚重”的理解,并补充说对他来说“厚重”还有一个特别的含义——能给到他一个完整的世界,让他沉浸其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书虽然不容易读完,但随时捡拾其中的段落,都能获得收获和乐趣。“张爱玲曾经这样描述《红楼梦》,它是一本不管你什么时候拿起来读都是要‘一’而还‘十’的书,给你的永远都比你预期的更多,对我来讲厚重之书一定是这样的书。”

分享中,郑诗亮提到了很多例子。《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这本书他时不时会翻一翻,随手搜索相关音乐听。若是读一本西方音乐概论小册子,他会觉得不过瘾。“一本书如果有非常丰富的细节、深入的论述,然后给你进一步去探究的指引,不管是它的文献、注释也好,或者它里面提到各种各样的故事也好,这样的阅读非常快乐。”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作者:[美]保罗·亨利·朗

译者: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6月

《追忆似水年华》对郑诗亮来说是治愈之书,普鲁斯特精准的富有共情力的文字直接诉诸人的情绪,进入小说的世界能够带来抽离的体验,在他看来,以理论化的视角切入普鲁斯特、把小说和时代背景联系进行解读不是不可以,但只有理论化视角会限制对《追忆似水年华》的阅读体验。还有尚小明的《宋案重审》重新梳理了宋教仁案,虽然是一本严肃的近代史研究,却可以当作侦探小说阅读,从中可以获得对于民国历史不一样的认知;库尔提乌斯的《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谈到了欧洲的修辞学,谈到了荷马对于欧洲文学的影响;文学纪念碑的《约翰生传》能读到当时英国文人圈中有意思的细节……郑诗亮提到他不爱读选集,爱读全集,如张爱玲、沈从文、汪曾祺和孙犁全集。他很喜欢《舒芜集》,舒芜的白话文有古文的美感,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舒芜集》

作者:舒芜

版本:河北人民出版社年12月

陆灏在《担头看花》中写道,“有一次和李先生(前文为李慎之先生)聊天,他问我,钱先生之后,谁最有学问。我是想了一下,说:金克木。李先生表示赞同。过了两年,金克木先生去世了。李先生又问我,金先生之后,谁最有学问。我想了半天回答不上。李先生说是舒芜。再后来,舒芜先生、李慎之先生都去世了,这样的问答也就继续不下去了。”

郑诗亮近期读完的“厚重之书”是“文学纪念碑”陀思妥耶夫斯基系列传记的第五卷——《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的巅峰,-》。书中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深度解读,能极大提升对陀氏作品的理解。李公明补充道这本传记给他带来了非同一般的阅读感受。李公明的个人精神成长史与俄罗斯文学密切相关,70年代他们那代人从车尔尼雪夫斯基起步开始进入俄罗斯文学,后来因为《群魔》转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曼德施塔姆夫人曾指出,苏俄知识分子缴械投降,放弃道德标准和全人类的价值,正是抛弃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结果。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的巅峰,-》

作者:[美]约瑟夫·弗兰克

译者:戴大洪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年3月

“文学纪念碑”系列丛书

03

“厚重之书”的价值意义

引领后世的讨论方向,为研究打下基调

讨论中,罗东认为除了篇幅带来的视觉冲击之外,能够称得上“厚重”的书是回答了一个所处时代问题的书,并影响后世的问题讨论,或者打下研究的基调。

他最常看的“厚重之书”是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后面临许多资本主义制度问题,马克斯·韦伯和卡尔·马克思一样,对那个时代的基本因素做出阐释。“《经济与社会》在我们今天看来都算不上专著,而是给同行、学生的教材。但它跟后来的教材不一样,它站在现代社会刚刚开始的起点去探讨整个社会是如何卷入理性化过程的,这些问题是它开启的,具有开创性。”后世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都是对韦伯的回应,也都很厚重。

《经济与社会》

作者:[德]马克斯·韦伯

译者:阎克文

版本: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年10月

罗东也提到了能作为“厚重之书”的全集。如经济学家孙冶方的全集,囊括了他的杂文、书信、学术写作,这样的书没有统一的逻辑,却可以走进了解一个人。“比如去了解孙冶方在上世纪80年代如何理解商品经济,我们如何走上商品经济道路?你可能需要了解他的人生,了解那个时代,了解他对社会的看法,才能感受到他当时的纠结和痛苦。”

《孙冶方文集》

作者:孙冶方

版本:知识产权出版社年1月

从读者个人的角度出发,也许还有一类个人化的“厚重之书”,即需要调动情绪,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卒读的作品。对罗东自己来说《包法利夫人》是这样的书,它并不厚,书的前半部分很快就就能读完,但后半部分对他来说即使知道结局也很难看完。

谈到近期读完的“厚重之书”,罗东提到了《激情、技艺与方法:比较政治访谈录》,两位作者对谈了一系列政治学者,讨论他们自己的研究和灵感来源。“我最近打算重读思想史学者彼得·沃森的《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和《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他的这种写法,让我在想今天的学者有无可能写‘厚重之书’?”罗东认为难度很大,因为基本问题在前人那里已经得到了阐释,后世研究者只能找一个小切口展开论述,那种接近“百科全书”式的书写很难做到。

《激情、技艺与方法:比较政治访谈录》

作者:赫拉尔多·L.芒克/理查德·斯奈德

译者:汪卫华

版本:当代世界出版社年1月

《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

作者:[英]彼得·沃森

译者:张凤/杨阳

版本:译林出版社年10月

04

“厚重之书”的出版探索

好书会让人走出书斋,走进生活

在魏东的印象中,大概在年之后,各大出版社、出版工作室开始译介大量厚重之书。“文学纪念碑”侧重文学传记,在中国世界史相关的作品更受欢迎,如后来崛起的品牌“甲骨文”,其出书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在魏东看来推动了世界史的阅读风潮。之后诸如汗青堂、好望角、守望者、艺文志eons、理想国M系列等都是业界知名品牌。

魏东主理的“文学纪念碑”自年开始至今已经出版了超过50本书,主攻作家传记,这些传记通常由每个领域的顶尖研究者来撰写,不仅讲述了作家的生平,对作家的作品也有全面细致、富有洞见的解读,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切入作家所处时代的文学、历史、思想体系。译者也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或者外语翻译科班出身。

系列丛书出版的速度不算快,因为书的篇幅都很长,翻译、编辑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但编辑的过程中更多的感受是愉悦。工作中能感受到作品带来的启发,也能在读者的反馈中获得滋养。当书做好进入市场,受到一些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ziys.com/jbby/865466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