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肝主筋。本病的病因病理关键是肝肾亏虚,复受风寒湿热之邪侵犯,致脉(主要是督脉)受阻,发为该病。治疗本病必须以滋补肝肾、疏督壮骨、通络祛邪为主。早期应偏重祛邪;中、晚期以壮补肾督为主。辨证及方药见前所述,但宜增加补肾壮骨药物的力量。 常规治则:培补肝肾、益气补肾、温筋活络。在早期或活动期,应祛风散寒除湿。 一、先天禀赋不足引起强直性脊柱炎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养生,遗精骨精,房事过度,劳累过度,正不胜邪。肾藏精、生髓、主骨,为作强之官,肝肾同源,共养筋骨,肾虚则髓不能满,真气虚衰,三气之邪,如寒湿偏胜,则乘虚深侵入肾,肾为寒水之经,寒湿之邪与肾同气相感,深袭入骨,以致筋挛骨松,关节变形不得屈伸。强直性脊柱炎是遗传性疾病,但在先天禀赋充足之人是容易发病的,先天禀赋不足(虚弱)是本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二、生活环境引起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 生活环境是致六淫,六淫为风、寒、暑、湿、燥、火,它们相互制约平衡为常态,不及与过亢均失去平衡,均能成为导致疾病的原因。在六淫中主要是感受寒湿之邪,寒湿之邪内敛,肾阳不足,气血虚弱,气滞血淤,外邪侵袭所致。阳气受阻,气血鼓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痹阻不通,骨失所养,而气滞血淤,筋脉失养,阳气不足,阴寒内胜,气血凝滞,不温煦四肢,发为痉挛骨松,关节变形,难以行走,因热贪凉,从阳化热,湿热蕰蒸,耗伤阴精,肝肾受损,筋骨失养,渐成骨痹。邪毒乃药物之毒,毒邪内侵,肝肾脾受损,脏腑功能紊乱,导致气机升降功能失调,久之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筋骨相连,是肝肾之外合,肝血充盈,筋骨得养则关节功能正常。久病肾脏受累,肾阳不足,脾失于温煦,气血生化乏源,骨生长不利。由于阴阳互根互生,肾阳不足,阴精化生无由,致使肝肾阴精亏虚,故气血两虚,肝肾不足,髓海空虚,肾虚则故枯槁而不用,久之骨质疏松。脾气不足,气血生化无源,肌肉挛缩,屈伸不利,久之则发生强直性脊柱炎。 脏腑功能不协调能引起强直性脊柱炎发作 后天之本在于脾,先天之本在于肾,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骨精微不生,无以濡养机体,先天肾精得不到后天水谷精微充养,则肾精不足,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骨失所养,易发生劳伤过度,伤及气血,气血不足,筋脉骨骼失养,四肢百骸及关节功能活动都赖于气血的儒养。《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如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以随的充养而坚固有力;反之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不能充养骨骼则出现骨脆无力,同时肾精亏虚,容易复感外邪。如肾阴虚,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则发为骨痿;若肾阳虚而卫外不固,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于骨,即发生骨痹等。骨痹可致骨松、脊柱强直、侧弯、脊柱变形、驼背畸形、行动困难等临床表现与强直性脊柱炎颇为相似,这些不仅描述勾画出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特点和典型症状,同时也提示该病的病位在骨、在肾,肾阴阳两虚与强直性脊柱炎有着密切关系,肾阴虚导致精血不足,引起发病。以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在临床中可以见到,部分患者有低热症状,说明强直性脊柱炎与肾阴虚右关系。 (文本选自百川脊柱健康学系列丛书之《脊柱强直侧弯诊疗学》节段,作者:黄开斌) 百川健康文化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