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是四肢大关节,以及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和骨化,以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属风湿病范畴。1 早期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一般起病比较隐匿,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有些病人在早期可表现出轻度的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长期或间断低热、厌食、轻度贫血等。由于病情较轻,病人大多不能早期发现,致使病情延误,失去最佳治疗时机。2中期表现 其中期症状可出现臀部腹股沟区酸痛,症状像下肢放射,而类似坐骨神经痛,少数病人也可以颈部,胸痛为首发表现,症状在静止休息时反而加重,活动后可以减轻,随着病情进展,夜间腰痛可明显而影响睡眠。 3晚期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晚期表现为,脊柱僵硬可以导致躯干以及髋关节屈曲。为了缓解疼痛,患者常弯腰屈胸,最终可以导致驼背畸形,严重的患者可以强直于屈曲位,不能平视,视野仅限于足下,典型的体征是胸椎后突,骨性强直,而头部前伸,由于颈腰部不能旋转,侧视时必须转动全身,当髋关节受累时可以出现摇摆步态,严重时可以导致髋关节的屈伸功能丧失。当颞下颌关节受累时,可以导致张口困难。当胸廓出现关节功能丧失时,可以导致胸廓的畸形,胸廓活动度减少,严重影响心肺功能。 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表现 一:关节病变表现 AS病人多有关节病变,且绝大多数首先侵犯骶髂关节,以后上行发展至颈椎。少数病人先由颈椎或几个脊柱段同时受侵犯,也可侵犯周围关节,早期病变处关节有炎性疼痛,伴有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有僵硬感,晨起明显。 也可表现为夜间疼,经活动或服止痛剂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关节疼痛减轻,而各脊柱段及关节活动受限和畸形,晚期整个脊柱和下肢变成僵硬的弓形,向前屈曲。 (1)骶髂关节炎 约90%AS病人最先表现为骶髂关节炎。以后上行发展至颈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痛,腰骶部僵硬感,间歇性或两侧交替出现腰痛和两侧臀部疼痛。但直接按压或伸展骶髂关节可引起疼痛。(2)腰椎病变 腰部前屈、背伸、侧弯和转动均可受限。后期可有腰肌萎缩。(3)胸椎病变 由于胸腹腔容量缩小,造成心肺功能和消化功能障碍。(4)颈椎病变 头部活动明显受限,常固定于前屈位,不能上仰、侧弯或转动。严重者仅能看到自己足尖前方的小块地面,不能抬头平视。(5)周围关节病变 约半数AS病人有短暂的急性周围关节炎,约25%有永久性周围关节损害。一般多发生于大关节,下肢多于上肢。二:关节外表现 AS的关节外病变,大多出现在脊柱炎后,偶有骨骼肌肉症状之前数月或数年发生关节外症状。AS可侵犯全身多个系统,并伴发多种疾病。(1)心脏病变 以主动脉瓣病变较为常见。(2)耳部病变 在发生慢性中耳炎的AS病人中,其关节外表现明显多于无慢性中耳炎的AS病人。(3)眼部病变 25%AS病人有结膜炎、虹膜炎、眼色素层炎或葡萄膜炎,后者偶可并发自发性眼前房出血。有的未经恰当治疗可致青光眼或失明。(4)神经系统病变 AS后期可侵犯马尾,发生马尾综合征,而导致下肢或臀部神经根性疼痛,骶神经分布区感觉丧失,跟腱反射减弱及膀胱和直肠等运动功能障碍。(5)肺部病变 少数AS病人后期可并发上肺叶斑点状不规则的纤维化病变,表现为咳痰、气喘,甚至咯血,并可能伴有反复发作的肺炎或胸膜炎。(6)淀粉样变 (7)肾及前列腺病变 三:针刀治疗 1体位: 俯卧位。必要时腹下垫枕。 2体表标志: 驼背最高点的定位,要抓住以下几个标志: ①第7颈椎棘突为颈部下段,胸椎与颈椎交界处最突出点,以此棘突向上、下数。 ②两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为第4腰椎棘突。 ③两侧肩胛下角连线平第7胸椎棘突。两肩胛骨上角连线,恰好通过第3胸椎棘突。 ④以手指沿着第12肋骨向脊柱触摸,与脊柱相交处为第11胸椎。 ⑤参考颈、胸、腰脊柱正侧位X线片协助定位。 3定点: ①矫治脊柱畸形定点: 第一次针刀手术:定点于驼背最高点,棘间、横突间上下椎体共9点。 第二次针刀术:定点于驼背最高点上段,棘间、横突间,定6-9-12点。 第三次针刀术:定点于第一次针刀术的下段,脊上韧带、棘间、横突间关节囊、竖脊肌、多裂肌,定6-9-12点。 第四次针刀术:定点于第二次针刀术的上段,棘间、横突间肋横关节、回旋肌等,定6-9-12点。 依此类推。当脊柱驼背段全部针刀松解完毕后,可重新再从最高点开始,定6-9-12点,继续治疗,直到治愈为止。 ②矫治脊柱以外软组织挛缩点: A.腹部点:腹直肌鞘、肋弓下及耻骨联合上,均选其痛点。 B.胸廓点:胸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压痛点。 C.腰背筋膜压痛点:12肋下及髂骨翼上压痛点。 D.其他软组织挛缩点:如腹内、外斜肌、下后锯肌等。 4常规皮肤消毒: 戴手套,铺无菌巾,行针刀术。 5针刀操作: ①棘间点:刀口线平行脊柱纵轴,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针刀达棘间韧带后,调转刀口线90°,沿下位棘突上缘骨面,行切开剥离数刀。 ②横突间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直达横突骨面。调整针刀到横突下缘,调转刀口线90°,沿横突下缘切开剥离横突间韧带和横突间肌,至刀下松动为止。 ③肋横关节点:以棘突偏下旁开2-2.5厘米,到口线平行脊柱纵轴刺入达骨面进关节间隙,纵切至到下有松解感为止。 ④腹直肌鞘肋弓下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皮下,将刀锋紧贴肋骨下缘,摸索深入,迂有硬韧筋膜样组织即到达了腹直肌前鞘,调整刀口线与肋弓平行,沿肋弓下缘骨面切开腹直肌鞘数刀,再行纵横剥离,有松动感为止。 ⑤腹直肌前鞘耻骨联合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直达耻骨联合上缘骨面。调转刀口线90°,使与耻骨联合上缘骨面平行,沿骨面对腹直肌前鞘做切开剥离,刀下有松动感结束。 ⑥胸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压痛点:刀口线与胸骨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皮下,直达骨面,对肋软骨与胸骨的交界处行切开剥离,深度不超0.5cm。 ⑦腰背筋膜12肋下缘点:刀口线与肋骨下缘垂直(约与脊柱下段呈15°~30°角),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剌入,直达12肋骨面。调整针刀至12肋下缘骨面,调转刀口线使与肋骨下缘平行,沿肋骨下缘骨面行切开剥离,刀下有松动感为止。 ⑧腰背筋膜髂嵴上缘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达髂嵴骨面。调整刀锋到髂嵴上缘骨面,调转刀口线,使与髂骨上缘骨面平行,行切开剥离,刀下有松动感为止。 术毕。针刀口无菌敷料覆盖,固定。 日常训练 每天早晚各俯卧半小时,以维持直立姿势和正常身高,防止畸形。 经常做脊柱旋转运动 经常做深呼吸运动,使胸廓充分扩张。 扩胸运动:增加胸椎、肋骨与肩胛骨联合结构的活动性,避免胸廓(Thoraciccage)动作受限而影响心肺功能 仰躺抱膝:增加下背、腰臀区筋膜的延展性与活动度 保养与预防 应避免强力负重,使病变加重。 避免长时间维持一个姿势不动。若要长时间坐着时,至少每小时要起来活动十分钟。勿用腰背束缚器(会减少活动),使脊椎炎恶化。 应避免睡薄枕 睡眠时避免垫枕头且不睡软床。睡觉时最好是平躺保持背部直立。 热敷 清晨起床背脊僵硬时,可以热水浴来改善。热敷对于缓解局部疼痛亦有部分疗效。不抽烟,以免造成肺部伤害。 慎防外伤 开车时一定系上安全带,尽量不要骑机动车。 防范天气 在寒冷、潮湿季节中,更应防范症状复发。 饮食健康 胃肠道及泌尿道的感染常诱发脊椎炎,故应该注意饮食卫生,多喝开水,多吃青菜水果,避免憋尿及便秘。 家族遗传 注意其他家族成员有无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如下背酸痛,晨间僵硬等。若有,应尽早就医。 刘新荣主治医师中医针灸科康复科主任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学士学位(本科),从事疼痛工作21年,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院进修热凝靶点微创术,江西中医院进修针灸,热敏灸治疗术,南京中医院进修手法正骨术,北京针刀学院进修小针刀软组织松解术,被评非物质文化手法正骨传承人之一。擅长小针刀软组织松解术、手法正骨术,热凝靶点术、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骨性关节炎、痛风、顽固性面瘫、带状疱疹后遗症、脑中风后遗症等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院3楼中医科 联系方式刘主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