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们都知道,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此时气温高、气压低、风速小,高温潮湿的闷热天气使人非常难受,各种健康问题接踵而来。但是三伏也给了我们祛除病邪的最好时机,正是夏天的炎热可以发散体内的寒、风、湿、暑、燥、火,这些邪气,他们才是致病的罪魁祸首,如果这时在加上姜的助力,那治病祛病更加容易了。 1三伏前吃姜,全年安康“早上三片姜,胜过饮参汤”、“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是民间流传已久的防病保健谚语。中医认为,姜是助阳之品,于是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 姜含挥发性姜油酮和姜油酚,有活血、祛寒、除湿、发汗之功。三伏天吃姜是治病的关键,姜能去除体内的寒、风、湿、暑、燥、火,吃姜后再吃其他食物进行冬病夏治就会变得很简单! 那么三伏天具体要怎么吃姜才能让它发挥效用呢?这里给大家推荐最有效的两种吃法。 生姜两种吃法。治病更容易1、含姜片 (1)将生姜刮去皮(姜皮属凉性),每天切四五片生姜(切得像厚纸一样薄,切得太厚,很辣),放在碗内。 ()每天早上起来,先饮一杯开水,再用开水冲到盛有姜片的碗中消毒处理,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慢慢咀嚼,含10~30分钟。 (3)将姜片咬烂,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胃内和鼻孔外。 、醋泡姜 (1)生姜切片。()把切好的姜片放到一个罐子里,倒入米醋或陈醋。 (3)醋倒满,醋一定要没过姜片,不能让姜片露出来。 (4)取一小块保鲜膜,折叠成一小块。 (5)把叠好的保鲜膜包裹在罐子口上。 (6)盖上盖子,密封结实。放到冰箱里一个星期后就可以吃了。 食用方法:每天~4片,早晨吃最好,长期食用效果最好,不仅能祛湿邪,还能抗衰老、延年益寿。 3温馨提示1、所有器皿不沾油,遇油易坏。 、可用陈醋米醋浙醋等一切你喜欢的醋,但必须是酿造而非勾兑。 3、醋内如不加糖,感觉牙能酸掉,加点冰糖或者蜂蜜吧。 三伏天是一年中吃姜的最佳时机,千万不要错过!另外,三伏天在饮食上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一起来看看。 三伏天养生秘诀 1、伏天虽热不可贪凉 夏季养生最重要的是不能贪凉,比如,吃太多冰饮、雪糕,贪凉伤阳气,人体容易生病。过于贪凉,可导致阴暑,症状是:头痛、怕冷、心烦,肌肤发热、恶寒、食欲不振。 一旦出现阴暑症状,可以服藿香正气水,服完后略微出汗,即可退热。如果是小孩,还可用不含酒精的藿香正气水洗澡,每次1~瓶,兑入洗澡水中即可。 、三伏吃羊肉,逼走体内寒气把羊肉这种常见的冬令补品放在三伏天来吃,其实是很有“讲究”的。现在人们容易贪凉,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空调会带来全身肌肉关节疼痛。 这个时候适当吃点暖性的羊肉,有利于发散滞留在体内的寒气,疏通筋脉。如果你整晚地吹空调,早上起来觉得头很痛,饮食中吃点羊肉就缓解了。 3、三伏吃鸡肉,补充恢复体力三伏天,为什么要吃鸡肉这些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呢? 这是因为人在三伏天时,体力消耗增大,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适当吃些鸡肉等高蛋白的食物,有助补充体力,挺过这段难熬的日子。 鸡肉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的,非常适宜人体消化,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帮助恢复体力! 4、三伏多吃苦,解暑祛痱子 苦瓜的“苦”,才是营养的关键和精髓!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有清热解暑、清心除烦、健脾开胃、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如果发现自己身上长痱子,就可以在餐桌上加入苦瓜。 5、三伏天贴“三伏贴” “三伏贴”是通过对中药材进行精研加工,制成特定的膏剂,在“三伏天”贴敷于人体的某些特定的穴位,并形成持续的刺激,达到药物的透皮吸收和疏通经络腧穴的共同作用。经络调节以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调节脏腑功能,即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调节机体免疫力。 医院中医科李玲改主任引用省内名老中医秘方并结合多年中医工作临床经验,针对一些冬季常发而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因人制宜,根据每个病友的身体状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应用不同的穴位贴敷,通过伏夏的调养,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治疗人体各系统疾病。 三伏贴的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体虚易感冒者; 、运动系统疾病: 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患者。 3、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 4、儿科疾病: 小儿厌食、消化不良、反复咳嗽,体弱多病,遗尿等; 5、妇科疾病: 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属寒症患者,胸腹痛等。 贴敷时间 (伏前加强) 7月3日--7月11日 (头伏) 7月1日--7月1日 (中伏) 7月日--7月31日 (润中伏) 8月1日--8月10日 (未伏) 8月11日--8月0日 敷贴对象:3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 禁忌人群: ※孕妇、3岁以下儿童,敷贴穴位皮肤有破损者不宜敷贴; ※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 ※对敷贴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 ※严重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等。 医院——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