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回信,用书信与先烈进行最温

时间:2023-4-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随着文化类节目的不断升温,读信类节目异军突起,不论是《见字如面》还是《信中国》,都因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备受好评。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西卫视推出了全新书信类节目《跨越时空的回信》,以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们写给亲人、朋友、组织的家书为切入点,邀请烈士后人或有故事的相关人士来到节目现场,讲述家书背后的传奇故事,写一封跨越时空的回信。

目前《跨越时空的回信》已经播出两期,节目虽然体量不大,每一期只讲述两位先烈的故事,单集时长仅有四十分钟,但整体看来完成度很高。以先烈的书信为切入点,又通过后代的讲述和回信去拓展先烈生前身后的故事。先烈们为新中国斗争舍小家为大家的顽强意志在书信中毫无保留的展现,然后这种顽强意志又在其后辈的身上得到传承,十分动人。

《跨越时空的回信》虽然是一档十分正能量的节目,且选择了已经有多档优质节目的书信朗读门类,但仍然在模式以及选题上进行了创新,提高了节目自身的独特性,小编今天将从制作方面来聊一聊这档节目的可贵之处。

聚焦英雄先烈,

用最朴实浪漫的方式书写爱国主义

与其他读信类节目书信类型之广泛不同,《跨越时空的回信》中出现的所有书信都来自为国捐躯的英雄先烈,写信人身份的统一性让《跨越时空的回信》的立意十分明确,也让爱国主义的表达更为集中。目前播出的两期中除了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英雄——赵一曼以及江姐,还有《永不消逝的电波》主角原型李白以及年仅25岁就壮烈牺牲的战士陈毅安。

事实上对于以往的书信朗读节目来说,由于信的来源较广,年代跨度也较大,对信的解读将完全通过读信的明星的演绎以及演播室嘉宾的点评来完成,同时这种时间和类别的大跨度也对读信人的多样性做出了要求。

这其中明星读信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对表演的手到擒来让明星对信的演绎更到位,也能增加观众的兴趣。但明星读信的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明星如果本身个人符号较强,对信本身的干预也会过度。

《见字如面》中汇集了许多朗诵功力极强的明星,比如张国立、何冰等对朗诵信手捏来的艺人。而《信·中国》则更强调了明星的存在,比如在杨烁出场前还会安排杨烁在杂志拍摄期间接到信的环节。

相比之下《跨越时空的回信》的制作显得十分质朴,没有强大的明星阵容,也没有华丽的舞台及钢琴演奏者来调动观众的激情。目前两期节目中甚至只出现了一男一女两位配音演员读信人。然而从最终的呈现效果看来,冷眼君认为《跨越时空的回信》的朴实无华反而让读信这件事回到了最真诚的起点。

由于《跨越时空的回信》中所有的信件都来自于英雄先烈,这直接决定了所有写信人的身份以及人物符号是不会有太大变动的,于是这档节目采用固定的配音演员作为读信人。这种设定十分聪明,配音演员给予了最富有感情且专业的朗诵,带动氛围的同时,读信人的个人符号被弱化后反而更增添了信件本身的魅力。

并且,《跨越时空的回信》让小编开始思考,前人写信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在《见字如面》以及《朗读者》等书信朗读的节目中,我们能看到每一封信被解读,似乎信件背后的历史以及文化才是信件最显而易见的功能。

然而当英雄先烈的信件来到我们的眼前,他们书写对妻子女儿的爱意,书写参与革命的悲壮与坚决,小编突然明白了信件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情感的表达。

相比文化符号,《跨越时空的回信》显然更重视信件中饱满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节目中没有看到对信件作过多的解读,而是让写信人的后代来到现场,讲述他们眼中的亲人,以及他们如何和天人永隔的英雄隔空对话。比如江姐的孙子彭壮壮会在看不清人生方向之时重走当年奶奶的革命之路,从奶奶身上获得力量。

这种丰富而饱满的情感表达,是《跨越时空的回信》十分宝贵的一点,它不止在宣扬爱国精神,而是将先烈的标签通过书信拆掉,使他们首先成为惦念家人,也被家人所惦念的普通人。英雄不再被标签所困,通过信中饱满的情感走进了大众。

以回信的方式使故事得到延伸,

多维度展开英雄生平

后代的回信也让《跨越时空的回信》十分惊艳,这种隔空互动的模式让单一维度的读信变成多维度的故事解读,写信人后代的参与也让观众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信本身带来的力量。

比如第一期中人民英雄赵一曼临终前留给儿子的绝笔信令人动容,但更让人动容的是赵一曼孙女陈红的讲述,她表示由于赵一曼改了名字,很长时间以来赵一曼的儿子并不知道自己是英雄的后代。得知真相后赵一曼的儿子悲痛欲绝,在手臂上用钢笔刻下赵一曼的名字。

之后陈红的回信也让观众更能感受到一个榜样在家庭中会带来怎样的力量,这种力量又是怎样被传承。

后代讲述和回信中的情感表达让故事流动起来,没有停留在信件本身。当写信人的后辈娓娓道来英雄殉身之后的故事时,这种朴实的叙述是极其有力量的。

同时《跨越时空的回信》没有把回信人局限于亲人,《永不消逝的电波》主角原型李白的信件是写给家人的,他的信件与他人饱含情感的信件不同,即使写信时身陷牢狱但仍然从容不迫,甚至在信中提及,请带些咸萝卜干给我。

然而李白的回信人并不是家人,而是当年接到李白最后一封电报的战友。当年年仅16岁的小女孩收到电报时情况十分紧急,直到来到这档节目,讲述当年的经历她仍然热泪盈眶。

回信人选择的多样化决定了《跨越时空的回信》中所有的英雄先烈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个真实有个人性格的人。比如赵一曼不仅仅是扛过了九个月非人折磨却没有屈服的英雄,而是一位不得不离开幼子,临终前仍把温柔留给儿子的母亲。陈毅安也不再是严肃的黄埔军校高材生,而是与妻子分别时写下五十四封情书的情意绵绵的男人。

回信让我们看到情感的双向表达,也让我们看到英雄先烈们动人的品质是如何影响着他们的后代,一种精神的存续通过一来一往的书信在这档节目中具体起来,不仅让英雄的形象更加具体,更让信件本身的意义更为重大。

《跨越时空的回信》在致敬先烈的同时,让先烈的后辈与英雄有了书信的互动,用隔空对话的方式使英雄的书信成为一座桥梁,一盏明灯,更成为一种精神符号。有时候书信的力量不需要舞台的渲染,不需要过度的拆解,一封情真意切的回信足矣。

来源丨冷眼看电视(版权归原作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丨杨倩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ziys.com/jbbj/865459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