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速报: 7月24日上午,一场以“强直性脊柱炎规范用药指导会暨局部联合全身规范诊疗“提升药效、降低药物依赖”成果分享会”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在中国·成都顺利召开。 直击学术现场本次学术交流会议齐聚北京医院郭凯凯教授、医院龚邦东教授、医院阮雪峰院长、王宏伟院长、邓明俊主任等多名权威强直性脊柱炎领域诊疗专家,共同分析总结不同类型药物治疗强直的利弊分析,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型患者该如何诊治要点。 强直性脊柱炎不同药物种类的作用会议伊始,医院龚邦东教授针对《强直性脊柱炎不同药物种类的作用》进行了学术报告: 龚教授表示:临床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药物非常多,比如常用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生物制剂等,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早期强直患者,通过控制炎症来缓解疼痛、延缓病情发展,可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和发僵,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及增加活动范围,慢作用抗风湿药主要有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等,仅对外周关节炎及虹膜炎有改善作用,但临床实践发现:此类药物到胃肠道后进行吸收,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肝脏,由肝脏进行分工和分解到全身各处,这时候能够抵达病灶处的药物浓度较低,所以很难全面清除炎症,造成病情反复加重、且长期使用会引起消化系症状、胃溃疡皮疹,头痛等等副作用; 而生物制剂虽比传统抗炎药治痛效果更好,见效也快,其主要通过抑制人体免疫应答来抑制炎性反应从而达到止痛的作用,但无法阻止骨侵蚀的发生、也无法阻止骨赘的形成,对关节受限、驼背患者作用不大,同时生物制剂对于有结核病史、乙肝、感染等患者是不适用的。 医院龚邦东教授学术发表讲话 药物治疗在AS不同阶段作用比重北京医院郭凯凯教授表示:临床90%左右的强直患者都采用过药物治疗,而治疗强直的药物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激素药、生物制剂等,这些药物主要都是控制炎症来达到缓解疼痛、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那么什么阶段病情该用什么样的药物治疗呢? 郭教授总结得出:强直早期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迅速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和晨僵,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及增加活动范闱,生物制剂虽然疗效较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物要更好一点,但如果患者在早期病情还不是十分严重,靠非甾体抗炎药或是非甾体抗炎药联合中成药就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情况下并不需要使用生物制剂。过早使用生物制剂这一类的高级药物,后期再想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将无法获得明显的疗效。 但对于病程长,已出现脊柱韧带破坏,关节部分融合等结构损害的晚期强直患者,无论非甾体抗炎药或是生物制剂、激素等药物对其活动功能改善都是有限的,因此强直患者因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在早中期通过专科治疗阻断疾病发展至晚期,维持长期缓解的临床康复抗复发状态。 北京医院郭凯凯教授上台讲话 单一用药、生物制剂治疗致病情加重的根源我院王宏伟院长结合两位教授的观点,针对“单一用药、生物制剂治疗致病情加重的根源”进行进一步分析,并明确表明单一用药导致病情加的根源在于: 1、患者自身对病情的误区:不同患者病情与体质差异,千人一方笼统用药难以保障不同患者效果;擅自加药、加量、擅自停药、听信偏方、亦或是病情不痛不吃、滥用药、用错药,导致病情反复/加重。 2、祛炎不尽导致病情难控:单一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及生物制剂等)治疗强直,主要是通过控制血液及关节表层炎症可达到快速缓解疼痛的作用,但当炎症逐渐深入关节腔内,生物制剂及口服抗炎药都是控制表层炎症,无法进行深层祛炎,炎症除不尽会继续侵蚀关节骨质,此外,任何单一药物都无法阻断骨侵蚀和骨赘的形成,局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关节腔内深层炎症无法彻底清除干净),才会导致病情始终无法康复甚至越来越重。 王宏伟院长上台发表讲话 局部联合全身诊疗“提升药效、降低药物依赖”成果分享会议最后,我院阮雪峰院长结合亲诊案例展开“提升药效、降低药物依赖”的成果分享,并总结得出:目前来说“药效差、病情难控”型强直患者其治疗关键点在于“全面深层祛炎、阻断炎症再生”,需在生物制剂或者口服抗炎药局部控炎的基础上,利用国家专利技术进行深层祛炎、调节免疫平衡,让炎症不再堆积、实现“脊柱无炎”健康状态,从而达到长久治痛、阻断病情发展,最大化提升药效、避免停药反复及药物依赖等问题。 阮雪峰院长结合案例进行成果分享 与会专家最终一致表示(与会专家一致表示)针对祛炎不进导致的病情反复等现象,医院的局部联合全身规范诊疗体系能够有效解决“药效不佳、病情难控、药物依赖”等难题,应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展开应用推广,对中晚期强直患者提升药效、阻断病情发展、减少药物依赖、实现临床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