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文化长城传说故事三老马识途

时间:2023-3-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老马识途与伐戎救燕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据《卢龙县志》记载:“在治城滦河西二十里,去清节祠三里,其地多平沙,无草木。相传即齐桓伐孤竹老马识途处,今西北之泥沟山是也。”。老马识途的故事在秦皇岛地区广为流传,却很少有人留意其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春秋时期,秦皇岛所在的辽西走廊就已成为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称霸中原不可忽视的战略地域。

(图片来源网络)

伐戎救燕是齐国“尊王攘夷”既定国策,

是军事战、更是政治战

桓公35年〔前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公宰代表周襄王,册封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葵丘会盟,周王派代表参加,赏赐王室祭品、弓箭和专车,宣唱管仲拟订的盟会纲领:尊周室,攘夷狄,敬礼法,禁篡弑,抑兼并。后世简称这个纲领“尊王攘夷”。

尊王与攘夷,成为齐桓公得到周王室支持,“一匡天下”的法理与道义的依据。所谓“夷”,齐桓公认为是南方的楚、北狄与西戎。北方山戎多次南侵,烧杀抢劫,屠戮诸侯。南方荆楚僭越称王,拒献朝贡。管仲劝谏齐桓公若征伐楚国必安定北方。燕国虽弱小,但与齐国都是周王室册封的王国,有拱卫周王朝东北边疆的重要意义。伐戎救燕,相当于拱卫了周王室的统治,必定站上道义的制高点,得到诸侯的支持。

此后,管仲辅佐桓公多次率军出征,讨伐山戎,“援燕、存刑、救卫”,保卫北疆安全,并帮助刑、卫俩国建设新都城。

(图片来源网络)

“老马识途”故事的由来

齐桓公最先称霸后,中原各国逐渐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边境少数民族山戎人也逐渐发展起来。他们屡屡举兵犯境,给中原各国造成了严重威胁。桓公23年〔前年〕、25年、26年,山戎先后入侵燕国、刑国、卫国,屠戮人口,掳掠财物,焚烧城邑,还弑杀卫懿公。

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年),山戎趁机统兵万骑,攻打燕国,企图阻止燕国通齐,燕庄公抵挡不住,告急于齐桓公。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的国策,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得胜归来,却兵陷孤竹(今卢龙)“迷谷”,在管仲的建议下,以老马为先导寻得出路,才留下“老马识途”历史典故。随着老马识途故事的广泛流传,同名成语也随之流传下来了。这个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已经成了秦皇岛厚重历史的一部分。

老马识途的寓意

老马识途意思是指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做事情要多动脑,应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对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

伴随“老马识途”的故事,诞生了中国第一首军歌

孤竹国位于滦东北部卢龙、迁安山区一带。一路山高且险,车行费力。齐桓公出兵征戎,路过此地,山高路遥,士气不振。管仲编写上山下山之歌,让士兵们边唱边行,不时翻越峻岭。桓公感叹不已,问管仲是何原因。

管仲回答:“凡人劳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形”。

士兵们一唱歌就感到快乐,忘记了疲倦,就有兼程之功。

此两首军歌早于公众耳熟能详“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秦国军歌《秦风》年,是我国最早的军旅歌曲。

《上山歌》

山嵬嵬兮路盘盘,

木濯濯兮顽石如栏。

云薄薄兮日生寒,

我驱车兮上巉蚖。

风伯为奴兮俞儿操竿,

如飞鸟兮生羽翰,

陟彼山巅兮不为难。

《下山歌》

上山难兮下山易,

轮如环兮蹄如坠。

声辚辚兮人吐气,

历几盘兮顷刻而平地。

捣彼戎庐兮消烽燧,

勒勋孤竹兮亿万世。

“尊王攘夷”也好,“一匡天下”也罢,后世不免“挟天子以令诸侯”假公济私的猜忌。但是,不可否认,这仍然是一件彪炳史册的伟大事业。在客观上,经过这场伐戎救燕战争,社会得到安宁,经济得到繁荣,民族得到融合。也为夏、商、西周以来,蓬勃发展起来的华夏文明得以存续,作出巨大贡献。从另一角度看,“尊王攘夷”“老马识途”“上山歌”等成语、故事经过人们口口相传,变得耳熟能详。即说明了中原文化与边地游牧文化交汇融合,也成为了华夏文明存续、衍变的见证。

·山海传奇·

了解更多与秦皇岛长城有关的传说故事请走进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吧!在玻璃博物馆的临时展厅里,展出了一百余套秦皇岛长城沿线出土、征集的玉器、青铜器、瓷器,用展品与文字、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向您讲述秦皇岛长城沿线的传奇故事与历史文脉。

参观时间: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

9:00至16:00

(15:30停止预约、入馆)

参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ziys.com/jbyf/865457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