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的针刀治疗(上)
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原理 1.松解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松解横突间肌; 2.松解弹性下降的背腹部肌肉,使之恢复原来的弹性; 3.通过松解术和专用中药消除致病因素; 4.配合手法、按摩、连续牵引使前纵韧带舒展开来; 5.松解各关节软组织广泛的粘连、挛缩,加之中药调理使病患处软组织得以恢复。 6.松解脊柱肋横关节及关节囊、竖脊肌、回旋肌、多裂肌等相关部位,改善和恢复相关功能。 针刀治疗1.体位:俯卧位。必要时腹下垫枕。 2.体表标志:驼背最高点的定位,要抓住以下几个标志: ①第7颈椎棘突为颈部下段,胸椎与颈椎交界处最突出点,以此棘突向上、下数。 ②两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为第4腰椎棘突。 ③两侧肩胛下角连线平第7胸椎棘突。两肩胛骨上角连线,恰好通过第3胸椎棘突。 ④以手指沿着第12肋骨向脊柱触摸,与脊柱相交处为第11胸椎。 ⑤参考颈、胸、腰脊柱正侧位X线片协助定位。 3.定点: ①矫治脊柱畸形定点: 第一次针刀手术:定点于驼背最高点,棘间、横突间上下椎体共9点。 第二次针刀术:定点于驼背最高点上段,棘间、横突间,定6-9-12点。 第三次针刀术:定点于第一次针刀术的下段,脊上韧带、棘间、横突间关节囊、竖脊肌、多裂肌,定6-9-12点。 第四次针刀术:定点于第二次针刀术的上段,棘间、横突间肋横关节、回旋肌等,定6-9-12点。 依此类推。当脊柱驼背段全部针刀松解完毕后,可重新再从最高点开始,定6-9-12点,继续治疗,直到治愈为止。 ②矫治脊柱以外软组织挛缩点: A.腹部点:腹直肌鞘、肋弓下及耻骨联合上,均选其痛点。 B.胸廓点:胸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压痛点。 C.腰背筋膜压痛点:12肋下及髂骨翼上压痛点。 D.其他软组织挛缩点:如腹内、外斜肌、下后锯肌等。4.术前准备:常规皮肤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巾,行针刀术。 5.针刀操作: ①棘间点:刀口线平行脊柱纵轴,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针刀达棘间韧带后,调转刀口线90°,沿下位棘突上缘骨面,行切开剥离数刀。 ②横突间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直达横突骨面。调整针刀到横突下缘,调转刀口线90°,沿横突下缘切开剥离横突间韧带和横突间肌,至刀下松动为止。 ③肋横关节点:以棘突偏下旁开2-2.5厘米,到口线平行脊柱纵轴刺入达骨面进关节间隙,纵切至到下有松解感为止。 ④腹直肌鞘肋弓下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皮下,将刀锋紧贴肋骨下缘,摸索深入,迂有硬韧筋膜样组织即到达了腹直肌前鞘,调整刀口线与肋弓平行,沿肋弓下缘骨面切开腹直肌鞘数刀,再行纵横剥离,有松动感为止。 ⑤腹直肌前鞘耻骨联合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直达耻骨联合上缘骨面。调转刀口线90°,使与耻骨联合上缘骨面平行,沿骨面对腹直肌前鞘做切开剥离,刀下有松动感结束。 ⑥胸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压痛点:刀口线与胸骨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皮下,直达骨面,对肋软骨与胸骨的交界处行切开剥离,深度不超12.5px。 ⑦腰背筋膜12肋下缘点:刀口线与肋骨下缘垂直(约与脊柱下段呈15°~30°角),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剌入,直达12肋骨面。调整针刀至12肋下缘骨面,调转刀口线使与肋骨下缘平行,沿肋骨下缘骨面行切开剥离,刀下有松动感为止。 ⑧腰背筋膜髂嵴上缘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达髂嵴骨面。调整刀锋到髂嵴上缘骨面,调转刀口线,使与髂骨上缘骨面平行,行切开剥离,刀下有松动感为止。 术毕。针刀口无菌敷料覆盖,固定。 6.手法操作: 病人仰卧位,两医生对抗牵引。一人双手插入患者双侧腋下扶住背部,挽住胸肋侧面,双前臂压于患者双侧肩部。另一人双手握住病人双踝关节上部将病人在牵引下固定,对抗牵引1分钟。 然后,挽胸肋压肩部的医生不动,握踝的医生改为固定髂前上棘,两人瞬间同时下压3~5次即可。送回病房后,仰卧位骨盆牵引。胸中上段病变者除牵引外,可下地行走。胸腰交界处和腰段者,3周内不得下床。 7.药物治疗: ①针刀治疗点多时,针刀术后应给3日抗生素以防感染。 ②每次针刀治疗后给予5天活血化瘀药物静脉点滴,如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或复方黄芪注射液20ml等; ③口服中药风湿Ⅰ号或Ⅲ号(朱汉章方),每日二次。一次1包,水冲服 针刀医学培训中心重点诠释临床中常见疾病治疗时的疾病诊断、针刀微创手术入路、安全点的定位、危险区的划分、入路术式及刀法、手术操作及步骤解析、讲解各种病症的影像诊断、局部解剖及术后手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