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风湿科李曼 介绍: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可呈现多系统损害,以发热伴腰骶痛起病极易被误诊为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或脊柱结核。血培养是布氏杆菌病确诊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此病主要在北方农牧区,在南方地区属散发病例,普遍对此疾病的认识和警惕不够。本文总结1例以发热伴腰骶痛起病的布氏杆菌感染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 本例患者,男,45岁,厨师;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欠佳;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冷,伴腰骶部疼痛,夜间明显,活动障碍,急性起病,炎症指标显著升高,T-SPOT阴性,骶髂关节+腰椎MRI提示骶髂关节炎伴右侧髂腰肌及梨状肌炎症渗出性病变;L2、L3、L4椎体炎症(如图1所示);先后给予“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奥司他韦”抗感染、抗病毒治疗,疗效欠佳,提示为非感染性疾病或特殊病原菌感染可能。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系厨师,近期有生羊接触史,并长期从事生肉加工;入院后第8天血培养阳性,且鉴定为马耳他布鲁氏杆菌,布氏杆菌血清凝集试验阳性,最终确诊为“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脊柱炎”;经口服“多西环素0.1gbid、左氧氟沙星0.1gbid、利福平0.3gbid”联合抗感染治疗6周,体温平,症状改善,复查炎症指标恢复正常,复查MRI骶髂关节及周围肌肉炎症水肿信号消失;腰椎2-4椎体炎症亦消退;随访至今,症状未再复发。 结合文献,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可呈现多系统损害,常见表现包括间歇性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及淋巴结肿大等,以腰骶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目前,对布氏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以血清学为主,但布氏杆菌与其他细菌之间易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仅靠此诊断容易误诊。血或骨髓培养病原学检查是金标准,但阳性率不高,易漏诊。本患者血培养第8天回报阳性是本例确诊的关键。布氏杆菌是革兰阴性球杆菌,较实验室常见其他革兰阴性菌细小,镜下为沙滩细沙样排列(如图示2),生长早期极易误判为革兰阳性球菌,且该细菌生长缓慢;若临床疑似布氏杆菌病,其患者血培养标本应保留至21天。另布氏杆菌是胞内寄生菌,主要在人体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繁殖,不易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而完全清除,容易释放入血,从而由急性转为慢性。普通药物很难进入细胞内杀死细菌,需采用能够进入细胞内并在细胞内酸性环境发挥作用的抗菌素联合治疗,本例患者结合药敏选择三联抗感染,疗效确切,预后良好。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系统。发热伴腰骶部疼痛是本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应注意与风湿性疾病进行鉴别。本例患者青壮年男性,基础有糖尿病,关节痛特点为主要累及中轴关节及下肢大关节,夜间痛明显,病变不对称、不伴骨关节破坏。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骶髂关节影像学出现炎症性病变,极易被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然而,本患者急性起病,病程较短,无眼、心、肺、神经肌肉等关节外受累表现,影像学检查示骶髂关节及椎体有炎症,但无关节及椎体骨质破坏,HLA-B27阴性,T-SPOT阴性,可排除强直性脊柱炎。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有生羊接触史,最后血培养鉴定为布氏杆菌;布氏杆菌病早期诊断对减少多系统损害、改善预后意义显著。询问接触史可提供重要线索,准确鉴定病原菌是关键,重视血培养标本的反复送检和有经验的细菌学医师鉴定可提高阳性率,降低误诊率。 图1 图2 医师介绍:个人简介: 李曼,主治医师,医院风湿血液科 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在职研究生,研究生师从薛原教授 龙岩市风湿病学会委员 龙岩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分会委员 ▼ 更多专业资讯 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