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万亩梯田,最美花海”,勾勒出“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纯真质朴、充溢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天然画卷。婺源,不仅造就了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景观,还孕育了一代代淳朴善良、拼搏向上的婺源人,程鸿业,便是其中一位。年,程鸿业出生在婺源县秋口镇渔潭村,一个离婺源县城仅10来公里的小山村。当时正直内战期间,婺源经济萧条,社会局势不稳。程鸿业少年丧父,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子,作为家中长子的他从小尝尽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困苦,也磨练了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 年4月,程鸿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炮72师司部直属队(驻扎福建)侦察连,为气象兵。部队生活虽然比较艰苦,对于程鸿业反而是一种锤炼。因为工作需要,程鸿业辗转待过福建好几个城市,因工作突出,多次受到领导和上级嘉奖。 解放军高炮72师婺源战友活动合影 程鸿业退伍证明 年,因为家庭等多方面因素,24岁的程鸿业在服役三年后选择退伍回家。据程鸿业回忆,按照当时的政策,本来可以有机会分配到婺源气象站上班的,当时程鸿业考虑到母亲精力有限,弟弟妹妹年龄尚小,决定待在老家,依靠做竹匠、干农活等维持家庭生计,从此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并在家里的安排下结婚生子,共生有三男一女。其中,大儿子程鸣昌生于年,二儿子程鸣文生于年,小儿子程森源生于年。在程鸿业的教育和家庭的熏陶下,四个小孩从小懂事勤快、孝敬长辈、待人有礼,这让程鸿业看到了家庭振兴的希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幸还是找“上门”了。 程鸿业夫妻结婚照据程鸿业回忆,程鸣文在21岁那年,开始出现乏力、消瘦、低热、厌食等症状,慢慢的,脊柱及部分关节开始出现病变(直到后来才知道这种病叫“强直性脊柱炎”,俗称“不死的癌症”)。当时婺源医术落后,程鸿业和当地的医生以为程鸣文得了关节炎方面的疾病,就按这个病种治病用药,一段时间下来,未见好转。“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没过几年,程森源在17岁那年,也开始出现类似的症状,而且比程鸣文更加严重,这让程鸿业夫妻重视起来了,经常放下手中的活,带着两个儿子去看病。几年下来,访遍了婺源医院、诊所及民间医生,试过了各种各样的配方和药物,但病情还是没见好转。夫妻俩这下慌了,认识到可能搞错病种了,医院诊治。 本来就贫穷的家庭,因为程鸣文、程森源的患病,变得更加不堪,也不可避免影响到大儿子。程鸣昌30岁左右才娶了一名江苏女子,婚后两人育有一个儿子(现20岁左右,读大学),后来考虑到家庭人丁单薄,在前两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夫妻俩这些年赚的钱大部分都用来给两个弟弟看病了。而程鸿业唯一的女儿在外出打工时,认识并嫁给了一名浙江龙游的男子,男方家庭条件一般,加上地域的影响,很少回家,对程鸿业和家里也帮助不上。 治病救儿的思想负担,加上长期干体力活和简朴的日常饮食,程鸿业夫妻俩承受了心理、身体及生活上的多重压力,程鸿业的妻子渐渐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于年去世了。即使军人出身的程鸿业,也在多年前就患上了心脏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 面对妻子的离去和家庭的重担,程鸿业没有屈服和放弃,抓紧了给两个儿子看病的步伐,医院。在程鸿业的家里,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就医资料,有来自北京解放军医院的,医院的......看到的是一张张的病例、检查记录等就医资料,看不到的却是巨额的费用、长期的精力消耗和遥遥无期的希望,也可能压根就没有希望了。据程鸿业回忆,光是程森源在北京解放军医院看病,医药费就有五十余万,这其中有很多钱是不在医保报销范围的。在来来回回的折腾和医生的建议下,程鸿业也慢慢接受了“这个病只能维持,难以根治”的事实,选择给两个儿子长期服药维持病情,但每月仍要花费三千余元。同时,为了尽量减少因两个儿子的日常生活对大儿子程鸣昌夫妻的影响,程鸿业在家中设有两个厨房,自己和两个小儿子用一个,程鸣昌一家四口用一个。在两个小儿子的房里,我们看到了两个轮椅和两个支撑架,程鸿业微笑的向我们解释:“每次去看病,上下火车,医院,来来去去,上上下下......一个人根本没这么大能耐,只能借助这些工具让他们尽量自己走”。话音未落,程鸿业的眼角已充盈了泪水。 医院住院证 程森源北京解放军医院确诊材料程森源北京就医期间照片说到党和政府关心照顾,程鸿业一家感激不尽。自从扶贫政策出来之后,立即被精准识别纳入贫困户,按时领取低保(五保)、残疾补贴等生活补助金,并享受到结对帮扶、危房改造、医疗救助等一些列精准扶贫政策,一家人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县领导、有关单位也多次来走访慰问,给他们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尽管如此,程鸿业并没有想着“等、靠、要”。早在很多年前,程鸿业就开始带着两个小儿子自谋出路、立志脱贫。结合身体情况,从事养殖等行业,养殖过鸡、鸭、猪等家禽家畜。然而现实总比理想残酷,几年的努力和付出,收益甚微,难以维持。 一次偶然的机会,程鸿业听说秋口镇有一位加工制作“婺源酥月”等传统糕点的老师傅,因为年老体弱等原因,在几年前就已经不做了。程鸿业觉得这或许是个机会,一方面,婺源酥月在婺源当地中秋节期间销量很大,其他传统糕点在日常生活和过年过节期间也依然有很大市场;另一方面,这些东西也凝聚和代表了婺源的特色文化,不能这么白白失传了。一家人商量之下,打算把这门手艺接过来。程鸿业考虑到自己年纪老迈,不太适合接手;大儿子和儿媳平时要外出务工或在当地茶厂做零工,也没有时间;而两个小儿子刚好有创业的意愿和脱贫的志向。在一番寻访之下,程鸿业带着两个小儿子找到了那位老师傅,详细说明了来意和目的,正式开始拜师学艺。 手艺学好了,可问题又来了,没有加工制作场地,也没有钱购买加工制作设备。在有关扶贫单位和镇村两级的帮忙下,程鸿业帮助两个小儿子在自家边上贷款建了一间约一百平方的小平房,用作加工制作厂房;并向周边亲戚朋筹借几万元,购买加工制作设备和原材料;同时,向市管局申办营业执照和食品小作坊登记证。一家初具规模的食品加工制作厂——婺源县鸣文糕点坊,就这样诞生了。 鸣文糕点坊加工制作区域营业执照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糕点坊经营初期,主要是制作婺源酥月,后来逐渐发展到制作麦脆、葱酥、芝麻片、老式饼干、冻糖等传统糕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个小儿子的努力经营和帮扶干部、爱心志愿者的热心帮助下,因糕点品质、卫生、口味得到保障,生意慢慢好起来,在秋口镇一带远近闻名,前往购买糕点的顾客也络绎不绝。经我们了解,目前糕点坊婺源酥月按照品质分类,价格分别为每斤12元、15元及22元,冻糖13元/斤,麦脆12元/斤,老式饼干12元/斤,的确是“亲民”、“接地气”。 样 品 婺源县鸣文糕点坊 据程鸣文透露,年,光是传统酥月的销售量,就达余斤,比上一年整整翻了一番。糕点坊年销售额已达到10余万元。这喜人业绩的背后,凝聚的是程鸣文、程森源的辛苦汗水。程鸣文说,“忙的时候,一天要工作差不多12个小时,这个工作量正常人都会觉得累,我们俩常年患病,只能九十度角弓着走路,别看现在说话的时候嘻嘻哈哈的,其实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店里忙的时候,程鸣昌夫妻一有空就过来帮忙,程鸿业虽然身体不好,偶尔也来帮帮忙。一些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听说了程鸿业一家的励志故事后,纷纷过来帮忙,有来购买糕点的,有带别人过来购买的,还有捐赠现金的。捐赠现金的被拒了,程森源表示“不能挺直腰杆走路,但要挺直腰杆做人”。 程鸣文工作照 程森源工作照包装糕点中糕点成品外观由于是传统工艺,加上品质好、味道独特、价钱公道,糕点坊被越来越多的顾客认可,程鸣文也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婺源酥月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谈起糕点坊,程鸣文踌躇满志,“做了这几年,虽然很累,但当人家和我说喜欢这些传统的东西时,我就很高兴,做起来也有劲。现在生意比前两年有了明显好转,但扣去制作成本及每月用药开支,加上办糕点坊时借的债务还未还清,所以还是比较紧张的。目前糕点坊的知名度还是不怎么大,主要的顾客群体来源于秋口镇当地村民及一些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的介绍,销售的渠道不够广。我们希望有朝一日把这个糕点坊办好,办成一个我们兄弟俩的品牌,经济效益、生产规模再上一个大台阶,彻底改变一家人的困境,让父亲老年安心,让大哥大嫂生活省心”。 婺源酥月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谈起以后,程鸿业深感欣慰,“目前生意比之前好了很多,两个儿子的信心也足了。虽然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但我相信只要他们继续保持这个传统的手艺,这个糕点坊一定会火起来。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家中还有个常年卧床的老母亲(96岁)需要我照顾,以后也很难帮他们了。希望这个糕点坊越做越好,也感谢政府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我们一家的关心照顾,我们一定会笑着活下去”。 程鸿业一家(程鸣昌儿子外出,程鸿业母亲卧床)附记:文后留了程鸣文和程鸣昌妻子的联系方式,有意购买糕点或想提供帮助的好心朋友可以自行联系他们。在此祝愿鸣文糕点坊生意兴隆,程鸿业一家日子越来越好!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一起来帮助这些需要和值得我们帮助的人。联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