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棘突简易定位 1.第7颈椎棘突 是颈椎棘突最隆起的一个。当低头时,在项部下方正中线上最突出的一个,能随摇头而左右摇动,而其下方的第1胸椎棘突则完全不动,可资区别。 第七颈椎棘突 2.第3胸椎棘突 与肩胛冈内侧端平齐。 3.第7胸椎棘突 与肩胛骨下角平齐。 4.第12胸椎棘突 在第12肋肋角距后正中线5厘米处。 5.第4腰椎棘突(或棘间) 与髂嵴最高点平齐。 6.第5腰椎棘突 与髂结节平齐。为菱形窝的上点。肥胖者为一凹窝,为下背部正中沟的终点。 7.第2骶椎棘突 与髂后上棘平齐。为蛛网膜下腔的终点。 8.第3骶椎棘突 与髂后下棘平齐。 9.骶尾关节 在臀裂的上端。为菱形窝的下点。 10.尾骨尖 在肛门的后上方,正常有一凹窝。 椎体定位法(以成年人立正姿势为标准) 椎体的定位有两种方法: 1.以棘突定椎体的位置 颈椎、上位胸椎和腰椎的棘突与同位椎体平齐;中、下位胸椎棘突与下一位椎体的下缘平齐。 (1)下胸部的棘突与下一个椎体的中部平齐; (2)腰椎棘突与同位椎体平齐。 2.从躯干前部体表标志定椎体位置: (1)下颌角平齐第2颈椎体; (2)舌骨平齐颈3~4椎间隙; (3)环状软骨平齐颈6椎体; (4)胸骨上切迹平齐胸2椎体; (5)剑突平齐胸9椎体; (6)季肋下缘平面与腰3椎体等高; (7)脐平齐腰3~4椎间隙。 二、脊柱弯曲度(一)生理性弯曲 正常人脊柱有四个前后方向的弯曲,即颈椎段稍向前凸、胸椎段稍向后凸、腰椎段明显向前凸、骶椎则明显向后凸,类似“S”形,称为生理性弯曲。 正常人直立位时脊柱无侧弯。检查脊柱有无侧弯的方法是:检查者用手指沿脊椎的棘突尖以适当的压力从上往下划压,划压后皮肤出现一条红色充血线,以此线为标准,来观察脊柱有无侧弯。 (二)病理性变形 患者站立位,仔细查看是否有畸形,通常可见三种基本的畸形: 1.脊柱后凸(kyphosis)指脊柱过度后弯,也称为驼背(hunchback)。多发生于胸段脊柱。 (1)小儿脊柱后凸多为佝偻病引起,其特点为坐位时胸段呈明显均匀性向后弯曲,仰卧位时弯曲可消失。 佝偻病性脊柱后凸 (2)脊柱结核 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病变常在胸椎下段。早期仅见其局部棘突稍隆起,如纽扣样;以后逐渐变大隆起,形成成角畸形,如“驼峰”样隆起。坐位时为了减轻对患椎的压痛,常以两手支撑躯干;行走或站立位时,也呈尽量仰头和躯干后倾的姿态。 脊柱结核后凸畸形 (3)青少年胸腰段均匀后凸畸形可为发育期姿势不良或患脊椎骨软骨炎的结果。 脊柱后凸 (4)成年人胸段成弧形(或弓形)后凸见于类风湿性脊椎炎,常有脊柱强直固定,仰卧位时脊柱也不能伸平。 (5)老年人脊柱后凸多发生在胸段上半部,其躯干多稍前倾,头前伸,肩前移,为骨质退行性变,胸椎椎体被压缩造成。 (6)外伤致脊椎骨折后造成脊柱后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 2.脊柱前凸(lordosis)指脊柱过度向前凸出性弯曲。多发生在腰椎部位。 腰椎过分前凸畸形,在站立位时观察最清楚。其上腹部明显向前鼓出,臀部明显后凸,骨盆倾斜度增大;如其背部与臀部靠墙,则可看出其腰椎后方与墙壁之间的空隙加大。 腰椎前凸 可见于: (1)因脊髓灰质炎等背肌无力、第五腰椎向前滑脱、佝偻病、进行性营养不良、过分肥胖等; (2)因腹部过重,如妊娠后期、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等引起的代偿性前凸; (3)髋关节后脱位、髋外翻、髋关节结核后期、膝关节屈曲畸形、胸椎过分后凸畸形等引起的腰椎代偿性前凸。 3.脊柱侧凸(scoliosis)指脊柱离开正中线向两侧偏曲。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胸部侧弯、腰部侧弯和胸腰部联合侧弯。 脊柱侧凸 (1)观察脊柱侧凸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根据棘突线来观察 病人站立,检查者用示指与中指在病人的棘突上从上向下快速压划,皮肤可见一条红线,可以此判断是否侧凸及侧凸的部位和方向。 2)根据胸背部形态的改变来观察 侧凸一侧的上背部抬高,胸廓饱满,骨盆降低;其对侧,上背部与肩部降低,胸廓扁平,骨盆抬高。具体标志有: ①侧凸一侧的肩峰、腋后皱襞的最高点和肩胛骨下角等抬高; ②肩肱角(上臂与胸侧壁之间的夹角)变小或消失; ③髂肋间隙变长,髂嵴、髂后上棘下降; ④腰部内凹曲线消失; ⑤腋前皱壁的最高点、乳头、乳房下缘等抬高,胸廓丰满。 侧凸的对侧上述诸标志高低位置则相反,且其髂嵴上方有一深凹的皮肤皱褶。 脊柱侧凸躯干两侧的高低变化 3)垂线观测法 用一长线,下系重锤,线上端按在枕外粗隆中点或颈7棘突,线的下段让其自然下坠,但要调整病人站立姿势,让此垂线正好对准臀裂。如棘突偏离此线,说明其侧凸,并可观察其侧突的类型、部位和程度。 脊柱侧凸检查法 (2)临床意义 根据侧凸的性质分为姿势性和器质性两种侧凸: 1)姿势性侧凸(posturescoliosis)其特点是脊柱的弯曲度多不固定(特别是早期),改变体位可使侧凸得以纠正。如平卧或向前弯腰时脊柱侧凸可消失。 姿势性侧凸的原因有: ①儿童发育期坐、立姿势经常不端正; ②一侧下肢明显短于另一侧; ③椎间盘脱出症; ④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 2)器质性侧凸(organicscoliosis)其特点是改变体位不能使侧弯得到纠正。 器质性侧凸的病因为: ①佝偻病; ②慢性胸膜增厚、胸膜粘连; ③肩部或胸廓的畸形等。 三、脊柱压痛与叩击痛(一)脊柱压痛 1.检查方法 嘱病人取端坐位,身体稍向前倾。检查者以右手拇指自上而下逐个按压脊椎棘突及椎旁肌肉,若某一部位有压痛,则以第7颈椎棘突为骨性标志,计数病变椎体位置。 脊柱压痛检查法 2.结果判定 正常情况下脊棘突及椎旁肌肉均无压痛。某部位压痛多示其相应的脊椎或肌肉有病变,如脊椎结核、椎间盘脱出、脊椎外伤或骨折等。若椎旁肌肉有压痛常为腰背肌纤维炎或劳损所致。 (二)叩击痛 1.检查方法,有两种: (1)直接叩击法检查者用手指或叩诊槌直接叩击各椎体的棘突。这主要用于胸椎与腰椎的确检查。 (2)间接叩击法嘱病人取坐位,检查者将左手掌面置于病人头顶部,右手半握拳用小鱼际肌部位叩击左手背,观察病人有无疼痛。 脊柱叩击痛间接检查法 2.结果判定正常人脊椎无叩击痛。叩击痛阳性见于脊椎结核、脊椎骨折及椎间盘脱出等。叩击痛的部位多示病变所在。 四、脊柱活动度正常人脊柱有一定活动度,但各部位的活动范围明显不同。其特点为:颈椎段与腰椎段的活动范围最大;胸椎段活动范围较小;骶椎各节已融合成骨块状几乎无活动性;尾椎各节融合固定无活动性。 (一)颈部活动度的检查 1.检查方法病人取坐位或站立位,头居正中,两眼平视前方。依次下列动作的检查: 颈椎活动度 (1)屈曲检查者通过嘱病人用颏部去触胸前,从而估计颈椎的活动度,正常颈椎可屈曲约45度,这是患者主动活动的度数。 (2)伸展检查者嘱患者尽量仰头,正常能后伸约45度。 (3)侧屈嘱患者用右耳触碰右肩,左耳触碰左肩。正常两耳至同侧肩峰的距离相等,侧屈约为45度。事先要注意其两肩要等高,动作时肩不可抬起。 (4)旋转嘱受检者用颏部分别去接触左右肩,但不能抬高肩部去触颏部。正常的旋转每侧约60~80度。 2.临床意义脊柱颈椎段活动受限常见于: (1)颈部肌肉肌纤维炎及颈肌韧带劳损; (2)颈椎增生性关节炎; (3)结核或肿瘤浸润使颈椎骨质破坏; (4)颈椎外伤、骨折或关节脱位。 (二)腰部活动度的检查 1.检查方法嘱患者取标准的立正姿势,然后依次进行下列动作的检查。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在运动中双足不准移动,双膝不可屈曲,骨盆不可左右旋转。 (1)腰椎前屈嘱患者弯腰并力图以手触地,记录屈曲度数,并注意脊柱的形态。正常情况下从直立位到屈曲约有45度活动度。 (2)伸展嘱患者腰尽量向后弯曲,并在患者后面固定其两侧骨盆与髋关节,以检查其腰部伸展度。正常的伸展度约35度。 腰椎前屈和伸展 (3)侧屈检查者在患者后面固定其两侧骨盆与髋关节,嘱患者分别向左右侧弯腰,以检查脊柱向两边的活动度。正常情况下每侧活动度约为30度。 腰椎侧屈 (4)旋转检查者象上述一样固定患者两侧骨盆与髋关节,嘱患者肩部分别向左右旋转,正常人躯干旋转度每侧约45度。躯干的旋转包括胸椎和腰椎活动。 腰椎旋转 2.临床意义脊柱腰椎段活动受限,常见于: (1)腰肌肌纤维炎及腰肌韧带劳损; (2)腰椎增生性关节炎; (3)椎间盘脱出,可使腰椎段各方向的运动均受限; (4)结核或肿瘤使腰椎骨质破坏; (5)腰椎骨折或脱位,多发生于外伤后。检查时应注意询问病史,观察局部有无肿胀或变形等。 附:正常人直立、臀部固定的条件下,颈段及腰段的活动范围表。 (特别提示:以上文章以上文章转载网络,抛砖引玉,仅供专业人士参考交流) 原来这么多病都是由脊柱病变引起的!90%的人都不知道万病源头之脊柱疾病脊柱病就是脊柱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发生病变,进而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脊神经、血管、植物神经从而出现复杂多样的症状。常见病种为颈椎病、腰椎病。主要症状:不能直立、头痛、眩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颈肩酸痛、食欲不振、反胃、呕吐、下肢无力,严重者可能导致瘫痪。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脊柱病呢1、不正确的姿势,如:坐姿、站姿、卧姿以及长时间以同一姿势的伏案工作或其它劳动。 2、不合理的寝具都会引起韧带、肌肉张力过大而劳损、椎间盘突出、小关节功能紊乱。 3、风寒、潮湿的侵袭,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变性。 4、外伤会使病情恶化,慢性的损伤逐渐引起病症加重。 5、心理因素及全身健康不佳,都可能引起或加重脊柱病的症状。 陈忠和--沿颈椎矢轴旋转的颈椎复位手法 1我们该怎样去治疗脊柱病?脊柱相关疾病的手法治疗临床应用研修班 12月08日-12月12日(南宁) 陈忠和老师的手法为广西派手法的代表,手法主要调理脊柱相关疾病,特点轻巧、角度小,在治疗过程中更为安全、舒适。在广东、广西等地享誉盛名,且广受追捧。 陈忠和老师讲解中医正骨手法 主讲专家 陈忠和: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副会长,医院副院长,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科研究所研究员,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早年从事西医外科和骨科的教学和医疗工作。年参与创建并主持广西首个整脊专科诊室,专职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任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科研究室主任、骨伤科研究所副所长等职(现已退休)。作为临床、教学和科研的基地,治愈众多国内外脊柱相关疾病等常见病和疑难病症的患者;培训近千名来自全国及国外的专业医务人员;撰写和发表多篇具有创新观点的学术论文;主编多部医学专著。参与学院骨伤科研究所的多项科研课题并获得省厅级奖励。年以来,先后兼任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广西国际手法医学协会常务理事、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全国脊诊整脊技术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业务技术顾问、港中医骨伤学会学术顾问、香港中医整脊学会顾问等。曾兼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委、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中国侨联委员等社会职务。多次应邀赴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香港、新加坡、印尼、美国讲学。 2报名方式脊柱相关疾病的手法治疗临床应用研修班 将开课于 12月07日-12日(07日报到)南宁 报名方式 报名陈主任 报名 服务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