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糖医糖尿病合并强直性脊柱炎

时间:2021-3-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m.39.net/pf/a_4302816.html

糖尿病为全身代谢性疾病,由于长期代谢紊乱,可造成各组织器官的损害引起各种并发症。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疾病。日常表现为臀部、腹股沟酸痛,其发病特点为:病程长、反复发作、疼痛难忍,晚期会引发脊柱强直、四肢变形等,严重影响病人的身体机能,进而影响病人正常的社交及生活。在临床治疗上,目前也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因病致残率较高,加之病人精神压力大,生活自理能力差,极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糖尿病后,会导致病人各组织器官,尤其是肾脏、心脏、血管等的功能障碍,增加了病人的致残率与病死率,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糖尿病,施以科学、针对性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强直性脊柱炎作为一种慢性炎性风湿类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及疼痛、发病周期长且无法有效治疗的特点。长期的病痛严重影响了病人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活动。加之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病程长,而且极易危害到病人的肾脏、心脏、肺、神经等器官的功能。两种疾病合并后,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形成交叉影响,导致病人生活质量下降。另外,在精神健康方面,强直性脊柱炎反复发作、活动受限及长期的治疗给病人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与心理负担,患病后参与社会娱乐活动的次数明显减少。并且糖尿病病人需要控制饮食、终身治疗,也影响了病人的心理健康。因此,两者合并后对病人精神健康的威胁更加严重,导致病人出现抑郁、焦虑、心绪不宁等心理问题。

在营养状况方面,白蛋白是反映病人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据文献报道,糖尿病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其原因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糖尿病病人在治疗中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减少了蛋白的摄入量,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病人会出现蛋白尿,导致蛋白流失。另外,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时常伴随胃肠道水肿的病症,影响病人的食欲,减少胃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病人出现白蛋白含量较低,进而产生营养不良的情况。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糖尿病对病人身体与心理上的伤害都十分严重。针对这一群体病人,必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才能达到既治疗病人身体上的创伤,又对病人心理进行积极干预以求心理健康的目的。首先要加强心理护理,促进与保障病人的心理健康。其次则是加强饮食与营养指导,达到促进身体快速康复的目的。

心理护理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症导致病人心理上产生焦虑、悲观、失望的心理,如果任由心理不良问题滋生,对于病人的治疗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第一,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的家庭、经济、婚姻等情况,细微地观察病人的反应,从而找出导致病人出现心理疾病的原因,进而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对策。第二,积极争取病人家属的配合,让病人家属参与到病人心理护理过程中,他们之间的亲情、血缘更能够激发病人的治愈信心,使心理护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加强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让病人对于自身病情、疾病性质、治疗措施等都有一定的认识,使病人认识到疾病的可控性,进而增加病人坚持治疗的信心。

最后,鼓励病人积极进行社会交往活动,加强对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指导,进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让病人从心理与生理两个方面都做好与病魔做斗争的准备,这样病人才会树立乐观的心态,积极地配合治疗。

营养护理

由于糖尿病对病人的营养状况影响严重,如果长期对血糖控制不良,会引起许多并发症,最终导致病人残疾或死亡。而对糖尿病的控制,不仅要依赖药物,更需要通过饮食控制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糖尿病病人的营养护理,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法与方案,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在保障血糖稳定的基础上提升病人的营养状况。具体来说,首先要定时、定量、定餐次,控制每日摄入热量,保证清淡饮食,禁止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其次,各种营养元素适量摄取,对各种营养采取严格的量化摄入。再次在食物的选择上,尽量选择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食物,遵循粗细粮搭配、豆类谷物搭配的原则。另外,烹饪方式要以蒸、煮、凉拌等方式为主,不用或者少用煎、炸等方式。

综上,对于糖尿病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严格控制血糖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和营养护理亦尤为重要。

END

问题答案稍后见留言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糖尿病检出率高达20.4%,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病情复杂、症状不典型、易发生低血糖等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对老年糖尿病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文糖医对话框直接点击内容分类里的“老年糖尿病”或回复“老年糖尿病”、“病例分享”等关键词就能看到病例分享内容。

《漫话糖尿病》《糖尿病生活百科》

点击购买链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ziys.com/jbzl/86542047.html
------分隔线----------------------------